
不是所有的高分学霸都非清北不可,可有些学校却为政绩发愁,甚至在喜报里公然“内涵”那些没选清华北大的学生。
江西余干中学的这一幕,看上去就让人心头一紧。
三名同学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,原本该举校欢庆,却偏偏在“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”的定语下,透出一丝不甘一丝怨气。
为了几分“清北率”,一张表扬信硬生生变了味,本该温情的教育也蒙上了功利的阴影。
高考刚出分数的时候,各地高中都热火朝天地给成绩好的学生立榜、发喜报。
江西余干中学的那份喜报,却因其独特的写法在网络上被人截屏广为传播。
喜报里,除了例行报道几名同学正式录取北大外,还专门点出在“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”的情况下——这种写法,难免让所有读者脑补出一画面:那些成绩优异却没选清华北大的学子,仿佛成了学校心头梗,被隐隐指责甚至讽刺。
展开剩余68%明面上是为别人庆祝,其实内里说的都是遗憾。
公众讨论很快铺开。
有人在朋友圈吐槽,也有人在家长群、学生论坛愤愤不平。
这不只是余干中学的问题,翻看过往新闻,“清北率”像魔咒一样让不少中学如临大敌。
今年7月初,江西瑞昌一中同样因三名没报清华北大的高分生,被一位教师在家长微信群里痛骂,指责学生“以自我为中心”,甚至说下“教育的失败”的重话。
“清北团队微信群”一气解散,风波即成。
这些冲突都绕不过一个词——政绩。
清北率、升学率,就像一份写给领导和家长看的成绩单。
可学生到底是为了谁在读书?
到底是为了自己的志趣前途,还是成了学校竞争中的“政绩砝码”?
很多网友说,哪怕学生高分换到复旦、浙大、脑海里那个最想去的理工新校,也没毛病,凭什么非去清北不可?
就算“拒报清北”,难道不是高手中的高手?
他们本来也值得被衷心祝贺和尊重选择。
我想,每一个认真考虑志愿填报、做出抉择的学子和家庭,都不会随意掉头。
也许是更喜欢某个专业、某座城市,也许是看中了科技创新、就业方向、留学路径,但无论原因,都该被理解被善待。
为一纸升学率、“清北率”的功利指标让学生受委屈,才是真正的教育失职。
教育本身,就不该是冰冷的政绩游戏。
你且看社会舆论的反馈。
7月22日余干中学被点名后,校方迅速撤下了那张饱受争议的喜报,教体局也表态跟进处理。
类似的在瑞昌一中,那位出言过激的老师也做了检讨,学校正式道歉,三位学生得以尊重自己意愿填报。
这一连串的撤退和告罪,其实说明一点:舆论在觉醒,家长和社会在反思,我们开始质疑那种单一功利化的学生评价和高考狂热。
但现实的压力还在。
今年依旧有各地“县委书记看望清华学子”上热搜。
相关教育政策明文禁令不能炒作“升学率”“高考状元”,可现实还是有不少学校变着法刷政绩。
我印象很深,有媒体报道过,今年有个高考生636分,不走清华北大路子,反而选了眼下的黑马——福耀科技大学。
那份决心和选择,正说明了新一代考生正变得更有主见,敢于直面自己的兴趣和未来。
社会观念悄然转变,有的家长说“孩子孩子孩子
发布于:四川省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