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胆囊承担着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关键任务。当我们进食,特别是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时,胆囊会适时收缩,将浓缩后的胆汁精准排入十二指肠,助力脂肪的消化与吸收。一旦胆囊被切除,胆汁储存与浓缩的功能便不复存在。胆汁会持续且少量地流入肠道,这使得进食时肠道内缺乏足够浓度的胆汁来充分消化脂肪,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问题。患者可能会在食用油腻食物后,出现腹胀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,长期下去,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,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。

除了消化功能受影响,胆囊切除后还需警惕三种疾病悄然来袭。
首先是反流性胃炎。胆囊切除后,胆汁的排泄规律被彻底打乱,胆汁极易反流至胃内。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,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,从而引发反流性胃炎。患者会频繁感到上腹部疼痛、烧心、反酸,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舒适度。
其次是胆总管结石。胆囊原本具有储存和调节胆汁的作用,切除后,胆总管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,负荷增大。同时,胆汁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,使得胆总管内更容易形成结石。胆总管结石一旦堵塞胆道,就会引发黄疸、腹痛、发热等症状,若不及时处理,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。

再者是胆系感染风险上升。胆囊切除后,胆汁的排泄途径和规律发生变化,肠道内的细菌可能更容易逆行进入胆道,引发胆系感染。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、高热、右上腹疼痛等症状,严重影响身体健康。
胆囊切除并非简单的“一了百了”,它会给身体带来诸多变化和潜在的健康风险。因此,在面对胆囊疾病时,我们应谨慎对待切除胆囊这一治疗方案。如果病情允许,尽量采取保守治疗,通过调整饮食、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。若必须切除胆囊,术后也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定期复查,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。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守护健康,谨慎对待每一次身体的变化。
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